close

前幾天在課堂中討論到大陸的一胎化政策。 China's One-child-policy已經實施多年,班上的中國同學都是獨生子女,所以曾經有不少同學向我表示,她們很羨慕我們台灣人可以有兄弟姐妹作伴。


我和弟弟差不到兩歲半,所以我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,打從我有記憶以來,弟弟就一直陪在我身邊。
我們小時候也和一般手足一樣,打架吵鬧、動手動腳、輪流跟媽媽告狀;
但和一般姐弟不同的是,我和弟弟不會只玩各自性別的的遊戲,我會和他一起拿著塑膠刀劍「練武」,他也會配合我玩家家酒(當然這是小時候啦,後來他玩的軌道車和溜溜球我就沒啥興趣了) 長大以後,我們感情還是好到幾乎無話不談,尤其是我去外地念書以後(大學是台北、研究所在英國),每次放假回家,睡前常常跑去對方房間聊上好幾刻鐘。我升大四那年,老弟考上輔大,也跑來台北念書了,我們一起住在阿姨家,互相照顧,我負責洗衣打掃、偶爾弄個簡單的宵夜給他吃。暑假回高雄老弟則成為我的運將,連續三個星期每天一大早載我去學開車,還要隨call隨到接送我去參加同學會或買東西。這小子還有一點挺貼心的,出去吃飯時我都會坐他旁邊,叫他幫我撥蝦夾菜(因為我技術超差,常會把菜夾得亂七八糟、或是把蝦肉和殼一起捏碎><),大家看到此景,都還以為比我高一個頭的弟弟是我哥(哈哈~這時候我就會很得意!)


 
思緒拉回英國,那天下課後我便脫口而出「好想我弟喔...」,一旁的同學皺著眉頭說「喂~你不是聖誕節才回家的嗎?而且復活節又要跑回去了。」「可是又已經快兩個月沒看到他們了啊。」我理直氣壯的回答,因為我知道,爸爸媽媽永遠歡迎我回家。
 
記得剛上大學,第一次離家唸書的時候,我坐在北上的統聯客運,看著爸爸和弟弟在車窗外對我揮手,我卻大氣不敢吭一聲,怕一開口就會哭出聲,台灣就這麼小小的一座島,一南一北也不過區區四個小時車程的距離(那時還沒有高鐵),我又是寄住在外婆家,阿媽阿姨都很疼我,可是每到周末我就一心只想回家,整整花了一個學期才適應台北的生活。

快樂安逸的大學生活結束後,我決定給自己下更大的挑戰書,這次,我獨自前往幾千公里遠的英國求學。一開始也懷抱著雄心壯志,覺得經過兩次短期遊學的歷練(一次東京一次倫敦),這次應該比較「有凍頭」,可以帥氣的在外地撐個一年再回家吧,沒想到開學兩個月後,隨著身體狀況開始走下坡,我想家的心情也越來越強烈,好不容易熬到聖誕節終於可以回家了,我高興得無法言喻,而且回到台灣後,馬上決定下一次的復活節假期哪裡都不去玩,也要一放假就馬上回台灣。

我常常會為我的軟弱和戀家情節感到ashamed,也會覺得花這麼多趟機票錢對爸媽很不好意思,親戚朋友更是勸我應該趁機會留在歐洲好好旅行,但是,媽媽總要我不要顧慮那麼多,這世界上我最喜歡聽到的一段話,就是媽媽用溫柔真誠的聲音對我說:「這個家的門永遠為妳而敞開,不管你是在台北還是英國,想回家就回來吧,甚至是以後妳出嫁了,媽媽一樣歡迎你回家。」

全天下的父母對孩子而言都是特別的,而爸媽對我們的教養方式尤其與眾不同。

前陣子我學業受挫時,承受很大的壓力,忍不住打Skype向媽媽傾訴「媽媽...我恐怕沒有學同步口譯的天份了。」媽媽在地球的另一端對我說,「事業成功的女強人或是厲害的口譯員當不成都沒關係,回來當媽媽的女兒就好。」讓我足足在電腦前面掉了半小時感動的眼淚,覺得就算天塌下來都沒有關係了。

最近媽媽跟上時代潮流,學會用電腦打字上網,便三不五時到我的部落格留言打氣,「學業成績一點兒也不重要,媽媽只希望看到妳健康快樂就好。」我研究所同學看到這兩句話,還特地跑來跟我說「妳媽媽真的對你好好喔,出國念書所費不貲,竟然還會跟你說學業成績不重要。」

的確,「學業事業成就不重要,只要你健康快樂就好」天下有多少父母會真心跟兒女說出這樣的話呢。
 
台灣普遍的傳統觀念認為,功課頂尖的人應該都要去念醫科,尤其是醫生的小孩更應如此。
爸是牙醫,卻也沒要我和弟弟繼承懸壺濟世的衣缽,而是隨我們的興趣自然發展, 我國小六年級就立志要念外文系、弟弟也很早就下定決心要讀體育系,爸媽對我們的志向一直是持鼓勵的態度,從不會干涉我們的選擇,更不會說出那種「讀體育或英文系除了當老師還能幹嘛?」的風涼話,反而全力給我們支持,這一點我真的很感謝我的爸媽。

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兩年前,弟弟為了準備體育系推甄的術科考試項目,必須要訓練體能和提升速度,爸媽就每天陪弟弟去附近的操場練習跑步,有幾次我放假回家也會跟著一起去,就看到弟弟奔馳在紅色的PU跑道上,一旁,爸爸拿著馬錶計時,媽媽默默的加油,我則是在終點線迎接弟弟,哪怕成績只是進步個一兩秒我們全家都好高興,那個下午一家四口齊心合力的畫面......直到今天都還深深烙印在我心中。


下輩子,我們還要再當一家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ilyY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